党建专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  专题专栏->党建专栏
文化自信以文化人
浏览次数:48 投稿:管理员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10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里的“说到底”,就是指思想文化的历史性、基础性、根本性。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家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的普遍性表现在它渗透、作用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文化自信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事关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既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自信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靠物质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

 

  文化自信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我国发展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

 

 

  深刻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根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六个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根据。

 

  前“三个更”侧重于揭示文化自信是自信的基石。所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的“基础”,是指文化的根源性、根本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根深才能叶茂,地基牢固,高楼大厦才不会倒塌。所谓文化自信是更广泛自信的“广泛”,是指文化自信的普遍性。文化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可以说是人的第二层空气。热爱文化、崇尚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谓文化自信是更深厚自信的“深厚”,是指文化的厚重性,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后“三个更”侧重于揭示文化自信是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什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核心价值观,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力量,这种力量的特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后“三个更”。所谓文化自信是更基本力量的“基本”,是指文化作为精神的力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谓文化自信是更深沉力量的“深沉”,是指文化是沉淀在老百姓血脉中的东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些根脉,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具有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价值。所谓文化自信是更持久力量的“持久”,是指文化发生作用的方式不是暴风骤雨式的,而是润物无声式的。滴水穿石的力量、思想最终战胜利剑的力量,是柔弱胜刚强的耐力,是绵绵不绝的浸透力。

 

 

  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

 

  进一步明确文化自信的内容。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全面把握文化自信的内容,归根到底是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是作为中国人的底气、骨气、志气的根本所在。

 

  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就是要守住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性,守住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守住我们的根与魂。具体来说,就是要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住“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守住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确保文化安全。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文化的本质而言,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文化是人活动的产物,从文化的功能来说,则是化人、育人。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从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成果的意义上,文化是文,还不是化。只有考虑到这些成果同时还意味着对人自身的改造,才是文化。这就是说,文化如果没有化人的功能,就不能称得上文化。文化既有商品的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的属性,让文化产业赚钱,让文化事业来“化人”的看法是幼稚的。不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只是文化传播形式的差别、传播载体的不同,而承载的精神即文化的灵魂应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新时代坚持以文化人,最根本的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增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针对性,就要弄清一些人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分析不自信的原因,制定克服不自信的对策,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作者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顶部 打印 关闭
上一条: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公示下一条: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网络晴空

主办单位:驻马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驻马店市泰山路526号广安大厦 | 联系电话:0396-2912989

邮 编:463000 | 邮 箱:zmdgxj 163.com

ICP备案:豫ICP备17048795号-2| 网站标识码:4117000032

豫公网安备 41170002411731号